所以北京地铁又改回英文了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雷叔说事 Author 小林
转载自“雷叔写故事”
(ID:raistlin2017)
有一件事传很久了,说很多城市的英文地铁标识改为拼音的了。
你看,北京地铁站牌里的“站”字就译为“Zhan”了。
像清河站这样的高铁站做得稳妥点,两种标注方式都保留:Qinghe Zhan (Qinghe Railway Station)。
其他城市也不遑多让。
天津,出了一个“TO BINHAIGUOJIJICHANG”牌子,不知道会英语的外国人分不分得清这一站和机场的关系。
合肥的“安医大二附院站“令一些网友疑惑,中间怎么用“2”,而不是拼音“Er”或者“2nd”呢。
哈尔滨智轨做得更夸张,连EXIT都改成CHUKOU了。
旧的不去新的不来,干脆改得面目全非才好,于是服务中心、自助售票机、候车厅通通在英文基础上贴了拼音贴纸。
也正是哈尔滨的这个操作引爆了网络讨论。
特定名词用拼音情有可原,“站”字变拼音也能凑合着看看。
但你把指示性词汇换成拼音,算什么意思啊。
抱怨赶不上变化,很多地铁外的场所都在去英文化。
汕头一些公交站牌样式更新了样式,美其名曰增强站牌的设计辨识度。
公交主要是中老年人在坐,他们会觉得大写拼音字样方便自己找对站点吗?
青岛的公交站牌改成LU,但是路牌上写的还是Rd。
市民们会在两种标识里灵活自如切换吗?
答案是什么不重要,但这就是趋势。
你只要知道以后大街上地铁里有免费科普拼音的温馨画面就行了。
可偏偏,这么“暖心”的操作被人吐槽愚蠢,为什么呢?
因为根本没人需要啊。
看得懂中文的人不需要这个,看不懂中文的人也看不懂汉语拼音。
这时候有网友提出两点质疑,又让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起来:
一、这是国家规定;
二、这是文化自信。
什么叫国家规定呢?
国家几份文件规定,路牌的标注需用拼音,而交通导向指示牌可以用英文。
交通导向指示牌为啥要不太一样呢?
因为交通导向指示牌要从人性化考虑 ,方便外国乘客在乘坐时了解站名信息的。
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特殊化,比如有的街道在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下,能够对拼音做点变动,但“路”还是那个“LU”。
总之,街牌、巷牌、楼牌就是要强制标注拼音,那些用“Rd”“Street”的街牌不符合规范。
不久前的成都大运会专门进行过全民纠错,专家团给出了范例指导,就怕普通人误解。
这么说好像一切顺理成章,一切本该如此,但你会发现不符合规范的地方挺多的。
很多大城市甚至“带头违规”。
比如,上海的路牌基本以Rd结尾。
((S)是指南路,(M)是指中路)
虽然当地在2006年说要告别英译了。
深圳也一样。
深圳交通在2021年表示,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水平的关键之一是把拼音路牌改成英文的。也就在这一年,北京许多路牌街牌换成拼音了。
到了2022年,深圳交通运输局指出,汉语拼音的路牌标识是有问题的,需要被整治。
我们都知道大城市不应“明知故犯”,现实却狠狠打我们的脸。
问题来了,地名译名采用“Rd”,既没有法律依据,也不符合国际通则,那为什么还会大面积出现呢?
上海给出的答案是方便外国人,慢慢约定俗成了。
深圳给出的答案,书面化了点,叫:建设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。
然而不管怎么说,这些路牌、街牌、楼牌与地铁标识是不一样的。
地铁站牌不在上述强制性条款范畴之内。中国质量报的一位主编揭示过:
地铁站名翻译,有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。但由于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,加上在实际运用过程中,地铁交通还涉及多头管理的问题,这就导致各自为政。
地铁标识的规定是推荐标准,所以大家看到了,各地是怎么合适怎么来,有的就用英文,有的就用拼音。
既然有那么大的操作空间,为什么不用英文方便外国游客通行呢?
起初还有指示性词汇方便外国游客找路,为什么现在连这些都换拼音了呢?
令人头疼的问题很多,只能庆幸这么激进改变的地铁不多。
同样令网友担心的是,标识去英文化现象,还和过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风气走到了一块。
网上搜搜,情绪高昂的博主会告诉你,这是大国崛起该有的底气。
身在棋局之中,你要拎得清。
而且我们已经发展起来了,就不要再跪外国人。
更有甚者信誓旦旦会向你喊话,不用给间谍指路了,所以全部拼音化吧。
我们当然不能给外国人不正当的、超出本国人的特权。
只是“小小的”站牌背后牵扯到那么多大是大非,怎么看都有些夸张了;
同样,一次不太整齐地改换标识,足以让美国媒体慌了,怎么看都像是在讲故事。
至于拼音化有利于防范间谍这类的说法,完全是无稽之谈。
绝大多数间谍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超过大学生。
一块普通人都不怎么看的路牌会如何影响他们工作?
面对大旗党,最好的做法就是看到就刷走。
然而事情还没完。
现在有一种声音说又改回来了。
这样的视频往往得到上千的转发。
奇怪了,我至今没找到近期北京地铁标识改回英文的报道。
实际上,按照北京地铁的说法,他们正慢慢推广开来拼音化,准备先拼音带动后拼音。
所以上诉文章和视频基本都属于开局一张图、剩下全偏题的套路。
往好了说,这可能是误会,用一件不存在的事来对付极端民族主义情绪。
但总归是假消息。
其实大家讨论的内容,往往发生于很久之前。两三年过去了,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标识拼音化的弊端。
2020年8月,有网友发现英文播报里,北京站还是读作“Beijing Zhan”。
按地名的新翻译来说,它没错;按方便外国人的目的来说,实在没啥用。
而且,既然你要全面拼音化,那北京地铁为什么还要“subway”,不叫“DITIE”呢?
另外,中国人读拼音读出谐音了又怎么办;
很多人质疑拼音化时会提到一个反例,有一部现代汉语书就举例说:“我买你的马”和“我埋你的妈”,拼音是一样的。
对于最后一个问题,北京想到的一个方案是标注声调。
(Guaan Zhuang → Guǎn Zhuang)
不得不说这考虑很全面,到底是首都啊。
与人方便有两个含义。
短期内,让城市里多数人看到指示牌后好找路,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;
长期来看,就是减少指示牌标识变来变去的误导作用,无论对老人还是新人来说。
总不能让人看了迷糊,还一年比一年迷糊吧。
网上有句话叫:“城市只有具备高文明、深体验、可记忆、可想象,才可称为比较理想的人文之城。”
翻译一下就是少折腾,多便民,有沉淀。
不过设计者和体验者,往往不是同一群人,所以实际感知是有差异的。
但给外国友人提供安心的通行体验,总是个共识吧。
紧急提醒!通知正式下发!北京人戴口罩!戴口罩!戴口罩!
突发!北京地铁断成两截!那个坐最后一排的男人,哭了
李幼斌,逝世!一路走好!